本文是以好学堂家长大瀚妈妈和合作机构老师大米堂主的作品为蓝本,补充编辑而成。
目录:
一、厨房里的字根
二、厨房的由来和演变
三、厨房里的神仙
四、厨房里的数学
五、厨房里的化学知识
六、厨房里的生物知识
七、厨房里的物理知识
八、厨房里的历史知识
九、厨房里的文学知识
十、厨房里的趣味小实验
十一、创意餐点
一、厨房里的字根
二、厨房的由来和演变
纵观中国历史上厨房格局的演变,它一方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决定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居民的生活习惯。厨房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时段,通过不同时期的演变,厨房的功能性逐渐走向合理。
1.古建筑遗址考证,原始人以天然洞穴为居,居住条件极差,以野菜、野果、野兽肉等生食充饥,过着所谓“茹毛饮血”的生活,不知道熟食的制作。后来尝到了被雷击而烧死的野兽肉,发现了熟食的美味。当然,钻木取火的发明才使人类有条件正式开始吃熟食,这也是人类走入文明的 步,如中国北京猿人居住的周口店洞穴石壁上,至今留有焰火薰烤的痕迹和木炭残迹。熟食的习惯大大提高了人类体质,是人类进化的保证。
2.以火塘为中心的住宅。距今约-年前,中国进入氏族社会,随着人们的劳动工具和技能的变化,人类慢慢由穴居发展到半穴居,最终移居地面。从已发掘出来的房屋遗址中可以发现当时的人类已经在建于地面的房屋中央设置火塘(地灶)。火塘一般设于屋内正中或偏离门远些的当中位置,火塘中火焰终年不熄,以备随时取用。周围可环绕而坐,便于活动。一天劳作之后或者当天气恶劣而不能劳作时,火塘便成了家庭活动的中心。灶坑内留有炭块和兽骨,屋顶设有排烟口,这种布置方式兼有烹饪、取暖、去湿、防兽等多种功能,但因为与整栋房间没有隔离,所以烟气弥漫在整栋房间,卫生条件极差。由于传统习惯和地区特点,火塘在有些少数民族住宅中至今仍有保留。如蒙古地区的蒙古包、西南地区的竹楼等。
3.炉灶处于一隅的住宅。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物质生活逐渐丰富,饮食也由烧烤为主转向以烧煮为主。此时,建房技术也日臻完善,客观上创造了对火塘居中的住宅加以改进的条件,为解决炉灶排烟及操作方便起见,炉灶逐步由房间正中移向一角。火塘也做相应地提高而改成砖砌的灶头,锅子架设在灶台上,并设有沿墙面砌筑的烟囱,较为卫生安全且整洁,做饭的同时兼具取暖的作用,如北方的连炕灶,南方的砖砌大灶,城镇住宅中的煤灶、煤球炉等,但本质上这种厨房仍从属于其它空间,未彻底解决对其它部分的干扰。
4.独立厨房(灶房)由于厨房操作中有许多专用器皿,工具、粮食、燃料,这就需要较大的存放面积,同时,也为减少厨房对其它空间的干扰,便逐步发展到厨房从整栋房屋中分离出来的模式,成为独立。由于当时中国人口结构以大家庭为主,又使用水井取水,所以这类厨房面积较大,常处于后院一侧,一般较低,导致采光不足。同时因为多为女主人操持家务,因而灶间的陈设颇能反映出她的审美观,以实用为特色。炊具经常被悬挂于墙上,既顺手可取,又使墙面增加了层次感。这种布局最早出现在四川成都出土的汉墓画像砖中,尚存的明清旧宅中也有实例可查。
5.开放式厨房。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工程技术人员有可能就厨房设计从功能上做一些改进工作。针对一些常见问题,如燃料、废气、油烟气、水蒸气的污染,主副食的贮藏、环境脏乱等,都做出了妥善解决,从而使厨房的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由油腻潮湿变为烹调、用餐的舒适高雅环境,开敞整洁,便于家庭主妇在烹饪的同时完成洗衣、照看孩子等杂务。现代厨房布局的主要特征包括按操作顺序设置设施,使操作者能按部就班地操作,从而减少往复交叉的重复做功;对废气的排放加以重视,保持屋内空气的清新,对人体的损害也降到了最小;通盘考虑设施尺度和协调。以增强室内空间的合理流动性;合理安排储藏空间,以改善室内卫生状况,使厨房空间 限度地得以合理利用。
三、厨房里的神仙
1.华夏的灶神
灶神又称灶王爷、灶君、灶君司命,是神话传说中等级 的地仙。
灶神之职原是主管 的饮食制作。约在东晋前,灶神又有了监察 罪恶,掌握一家寿夭祸福的职能。
在中国民间传说中,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灶神上天,报告 功过,定人祸福。因此,人们会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上奉祀灶君,焚香祀送。奉祀灶君多用糖元宝、炒米糖、花生糖、芝麻糖和糯米团子之类,以冀塞住灶神之口,在玉皇大帝面前多说好话,不讲 罪恶,世称“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2.希腊神话中的灶神
赫斯提亚(希腊语:Εστ?α,译为“炉”或“炉边”)是希腊神话中的女灶神。她是众神 宙斯的姐姐,掌万民的家庭事务,也是厨师和磨房工人的保护神,与千家万户关系密切。
灶神并不是厨房的保姆,实际上是家庭守护神。
相传海神波塞冬和太阳神阿波罗都曾向她求爱,并为此发生了争端。为了维护和平,赫斯提亚拒绝了两位大神,并且凭宙斯的头发起誓永不结婚,而要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民服务中去。宙斯对此表示了高度的赞赏,允许赫斯提亚优先享受每一份公共祭品。
四、厨房里的数学
1.圆形、长方形
2.正方形
正方形的抹布。
3.三角形
三明治朝上和朝下的一面都是三角形。
4.长方体
5.圆柱体
五、厨房里的化学知识
1.火焰
火焰分为焰心、内焰和外焰三部分,温度由内向外依次增高。
(1)焰心。中心的黑暗部分及蓝色部分,由能燃烧而还未燃烧的气体所组成。
(2)内焰。包围焰心的最明亮部分,是气体未完全燃烧的部分。含着碳粒子,被烧热发出强光,并有还原作用,也称还原焰。
(3)外焰。最外层浅*或透明的区域,叫做反应区。是气体完全燃烧的部分。含着过量而强热的空气,有氧化作用,也称氧化焰。
火焰的颜色与两个因素有密切关系,一是温度,二是燃烧的物质。火焰颜色和温度有直接的关系。在超过度后,火焰颜色就发白,在度上下是蓝白色。不同的可燃物,燃烧时产生的火焰颜色也不同,比如蜡烛的火焰颜色偏红,而天然气燃烧时的火焰颜色则偏蓝。
2.天然气
天然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的气体,主要成分是烷烃,其中 占绝大多数,另有少量的 、 和 ,此外一般有 氢、 化碳、氮和水气和少量一氧化碳及微量的稀有气体,如氦和氩等。天然气在送到最终用户之前,还要用 、 噻吩等来给天然气添加气味。这就是为什么发生天然气泄露时,我们会闻到臭味。
天然气不像一氧化碳那样具有*性,它本质上是对人体无害的。不过如果天然气处于高浓度的状态,并使空气中的氧气不足以维持生命的话,还是会致人死亡的,毕竟天然气不能用于人类呼吸。作为燃料,天然气也会因发生爆炸而造成伤亡。
六、厨房里的生物知识
1.食物为什么会变质?
引起食物变质的主要原因有3方面:
1)微生物作怪。环境中无处不存在微生物,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销售过程中,很容易被微生物污染。只要温度适宜,微生物就会生长繁殖,分解食物中的营养素,以满足自身需要。这时食物中的蛋白质就被破坏了,食物会发出臭味和酸味,失去了原有的坚韧性和弹性,颜色也会发生变化。
2)酶的作用。动物性食物中有多种酶,在酶的作用下,食物的营养素被分解成多种低级产物。平时看到的饭发馊、水果腐烂,就是碳水化合物被酶分解后发酵了。
3)食物的化学反应。油脂很容易被氧化,产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氧化后的油脂有怪味,如肥肉会由白色变成*色。
2.可怕的*曲霉*素
食物放置的时间久了难免会发生霉变。食物发霉之后,微生物代谢会产生一种*性非常大的强致癌物质——*曲霉*素,它是一种*性极强的物质。
很多人以为发霉的苹果只有烂掉的部分被霉菌感染了,只要把这部分切掉,剩下的部分还是好的,也可以继续吃。其实并非如此。一旦食物开始霉变,还没有完全变质的那部分也已经进入到微生物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已经产生了大量肉眼看不到的细菌和*素。如果我们吃下去,很可能会急性中*。发烧、腹痛、呕吐、厌食等身体上的不适至少得折磨我们三五天,严重的甚至会在几个月后发生中*性肝病表现,*疸、肝脏肿大、肝区疼痛、脾大、腹水、下肢浮肿及肝功能异常,还可能出现心脏扩大、肺水肿,甚至痉挛、昏迷等症状,大多数患者在死后会有直肠大出血现象。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食物的保鲜,不要食用保存时间过长或者变质的食物,虽然“勤俭”是一种美德,但它带给我们身体的却是致命的 。
那些是含有*曲霉*素又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食物呢?
1)发霉的一部分谷物
*曲霉素藏在发霉的食物里,特别是淀粉含量高的食物,比如花生、玉米等,一旦霉变*曲霉素含量就很高,还有我们常吃的大米、小米、豆类一旦霉变也会含有*曲霉素。也就是说米饭变质了也一样含有*曲霉素。一旦米饭有异味就不要再食用了,因为已经含有*曲霉素,所以爱吃剩饭的人更容易感染*曲霉素。
2)发苦的坚果
坚果一旦变质也会产生*曲霉素,所以平时一旦吃到变味的坚果一定要吐出来,这可不是小事情哦,1毫克*曲霉素就有致癌性了!
3)没洗干净的筷子
筷子本身不会长*曲霉素,但如果筷子没洗干净,食物残渣就会浸渍到筷子缝隙中,发生霉变就产生了*曲霉素。医院的大夫告诉我们,一些年轻人的早期肝癌可能就跟使用筷子有关系。建议大家家里的筷子要定期更换,不要一套碗筷用到坏,也可以使用不锈钢筷子。
4)劣质的芝麻酱、花生酱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但也比较容易被忽视,很多黑心商家为了商业利益会用不好的花生做原料,如果里面含有霉变的花生,就一定还有*曲霉素,这也是我们平时不可忽视的一样食物,所以选择大品牌更有保证一些。
5)小作坊的自榨油
如果油的原材料中含有霉变的花生或者玉米,生产出来的油就会含有*曲霉素。小作坊的生产工艺过于简单,缺乏去除*曲霉素的工艺,这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利益 化而忽略原材料的质量,所以买油也要定准有保证和信誉的大品牌。
3.常见的食物中*
长斑的红薯:红薯上长黑斑,是由于感染黑斑菌所致,吃后易中*。
发芽绿土豆:发芽土豆的嫩芽和变成绿色的皮中龙葵素含量很高,食用易中*。
新鲜蚕豆:对蚕豆过敏者食后会引起过敏性溶血综合征,出现全身乏力、贫血等症状。
未腌透的咸菜:腌菜时如果放盐量不足,腌制时间不满8天,可造成亚 盐中*。
发*的银耳:银耳变质发*是受*杆菌污染所造成的,吃了可引起头晕、肚痛和腹泻等中*现象。
无根豆芽:在生产过程中,多施用除草剂使生长出来的豆芽没有根。而除草剂中含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有害物质。
青西红柿:未成熟的青西红柿含有*性物质龙葵素,吃后可出现恶心、呕吐等中*症状。
鲜*花菜:鲜*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碱*素,可引起嗓子发干、胃部烧灼感、血尿等中*症状。
变色的紫菜:变色的紫菜会分泌出环状多肽、岩藻*素等有*物质而污染紫菜,使紫菜的色泽褪为蓝紫色,不能食用。
烂白菜:腐烂的大白菜中含有亚 盐,亚 盐与人体血液作用,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使血液失去携氧功能,使人缺氧中*,轻者头昏、心悸、呕吐、口唇青紫,重者神志不清、抽搐、呼吸急促,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腐烂的生姜:腐烂后的生姜产生*性很强的*樟素。即使量很少,也能引起肝细胞中*和变性。
没煮熟的四季豆:生的四季豆中含皂甙和血球凝集素,皂甙对人体消化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可引起出血性炎症,并对红细胞有溶解作用。豆粒中还含红细胞凝集素,具有红细胞凝集作用,食用后会引起中*。
4.什么食物都能放进冰箱保存吗?
并不是每一种食品都该放入冰箱的。有些食品在冰箱中,反而会缩短保质期,比如饼干、糖果、蜂蜜、咸菜、*酱、果脯、粉状食品、干制食品等,都是无需放入冰箱的。它们不是水分含量极低,就是糖和盐浓度过高,渗透压很大,这些情况下,微生物都无法繁殖。
还有茶叶、奶粉、咖啡之类的干制品放入冰箱,如果密封不严,反而会使冰箱中的味道和潮气进入食品当中,既影响风味,又容易发霉。而一些热带水果也不能放入冰箱,比如芒果、香蕉等。它们适合在12℃左右保存。如果放入冰箱,反而会让它们受到冻害,提前变质。
此外,一些淀粉类食品,比如馒头、花卷、面包等放在室温下保存即可。放在冰箱里,反而会加快这些食品变干变硬的速度。如果要储藏3天以上, 包好放入冻箱。但土豆是淀粉类食品的一个“异类”。长期不吃的土豆,需要放进冰箱储存,因为过高的温度下,土豆就会变青,发芽,产生*素。一般来说,10℃以上的环境,土豆就具备发芽的条件了。
七、厨房里的物理知识
1.为什么打开水龙头,自来水就流出来了?
因为自来水厂从江湖中引入水,并过滤消*,然后通过自来水管道和设备把水送入人们居住的楼内。楼内水管是有设备增加水压的,这些设备可以克服地球引力,用水压把水送到人们家里的水龙头处,所以,不论你住在多高的楼里,打开水龙头时,自来水都会流出来。
自来水的原理与我们用吸管喝水是很相似的。只不过用吸管喝水靠的是空气的压强:喝水时,我们把吸管内的空气吸进了嘴里,吸管内的空气变少,气压就变小,与外界气压形成了一个气压差,于是,杯子里的水就被外界的空气向气压较小的吸管内压过去,我们就喝到水了。
2.在西藏地区烧开水, 温度是多少?
我们都知道,一般情况下,要把水烧开,水的温度要达到摄氏度,但你知道吗,在西藏地区的烧开水,还不到度,水就开了。
水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水的沸点,平常说“水的沸点是℃”,那是指在一个大气压下(标准大气压)水沸腾时的温度。那么水的沸点是不是一成不变呢?不是的。水的沸点是随大气压强的变化而变化的:气压增大了,沸点就升高。因为水面上的大气压力,总是要阻止水分子蒸发出来,所以气压升高的时候,水要化成水蒸气必须有更高的温度。一般在海拔不高的地面上,大气压强基本上是一个大气压。低于海平面的地方(如很深的矿井),气压高于一个大气压,在那里烧水,水的沸点要升高,据测定,深度增加一公里,水的沸点就提高3度。
相反,气压减小,沸点也就降低。如海拔越高的地方,空气越稀薄,气压也越低,这个地方水的沸点就降低了。在世界之巅的珠穆朗玛峰上烧水,只要烧到73.5℃,水就被烧“开”了,西藏地区,则是大约80度。这样的“开水”,不能把饭菜煮熟,也不能杀死某些细菌。因此,地质工作者和登山队员在高山上工作时,都要使用高压炊具——高压锅。它是利用高压下沸点升高的原理制成的。密封的锅盖使锅内的蒸气无法逸出,因此气压增大,沸点提高,饭菜就熟得快了。家用高压锅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锅内气压是1.3个大气压,温度一般在℃左右。当锅内的气压过高时,锅上的安全阀就自动打开,放掉一部分蒸气,使气压降低。
3.微波炉是怎么给食物加热的?
微波炉是利用食物在微波场中吸收微波能量而使自身加热的烹饪器具。
微波是一种高频率的电磁波,它本身并不产生热,宇宙、自然界中到处都有微波,但存在自然界的微波,因为分散不集中,故不能加热食品。而微波炉能利用其内部的磁控管,将电能转变成微波,以MHZ的振荡频率穿透食物,当微波被食物吸收时,食物内的极性分子(如水、脂肪、蛋白质、糖等)即被吸引,以每秒钟24亿5千万次的速度快速振荡,这种震荡的宏观表现就是食物被加热了。
4.吓人的油温
你知道吗?炒菜时,锅里的油温度比烧开的水都高。
油温,指即将投料时锅中油的热度。油的温度通常被称为"几成热",每成热约为35度左右。
对油的温度,人们习惯上分为温油、温热油、热油及烈油。温油,也称为三四成热。油温在度左右,此时油面泛起白泡,无声响和青烟。温热油,也称为五六成热,油温在度左右,此时油面向四周翻动,略有青烟升起,这种油温最适合煎、软炸等。热油,也称为七八成热,油温在度左右,此时油面的翻动转向平静,青烟四起并向上冲,这种油可适用于炸、烹、炒、氽等烹调方法。烈油,也称为九到十成热,油温在度左右,即将到燃点,仅适用于爆菜等等。
八、厨房里的历史知识
1.厨具的演变
炊具的演变:
在工业发达的现代,我们的厨具多种多样,电饭锅、压力锅、炒锅等等;制作厨具的材料也是千变万化,不锈钢、铁、铝、陶瓷等等,应有尽有。可是,在工业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又是用什么来烹饪食物的呢?
器形的演变:
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前),人们发明了鼎、镬(huò)、甑(zèng)、鬲(lì)等炊具。
鼎的体积很大,甚至能够放进整只的动物,人们常用它来煮食物。
自从青铜鼎出现后,它又多了一项功能,成为一种祭祀神灵的重要礼器。青铜鼎多为圆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处有两耳。对铜鼎的拥有和使用,是奴隶主身份等级差别的标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数量的规定。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的象征、国家的重宝,也因此,才有了楚庄王“问鼎中原”。
彩绘陶鼎
镬是无足的鼎,类似于今天使用的大锅,也是用来烹煮食物的。
甑是用于蒸饭的器具,今天人们使用的蒸笼就是由它演变而来的。鬲与甑一般是配套使用的。甑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鬲与鼎相近,但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yǎn)”。
甑
鬲
彩绘陶甗
釜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釜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可视为现代所使用“锅”的前身。
陶釜
尽管后来的炊具类型不断增多,但整体都是在这些器物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材质的演变:
新石器时代及以前的炊具是陶制的。
夏商周三代:炊饮器皿革新,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登上了烹饪舞台。我国现已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物有余件,其中多为炊餐具。青铜食器的问世,不仅抻于传热,提高了烹饪工效和菜品质量,还显示礼仪,装饰筵席,展现出奴隶主贵族饮食文化的特殊气质。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一般百姓仍多用陶制炊具
春秋战国时期: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铁质锅釜崭露头角。它较之青铜炊具更为先进,为油烹法的问世准备了条件。
秦汉魏六朝时期:炊饮器皿的鼎新,突出表现是,锅釜由厚重趋向轻薄。战国以来,铁的开采和冶炼技术逐步推广,铁制工具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铁比铜价贱,耐烧,传热快,更便函于制菜,因此,铁制锅釜此时推广开来,如可供煎炒的小釜,多种用途的"五熟釜",以及"造饭少倾即熟"的"诸葛亮锅"(类似后来的行*灶,相传是诸葛亮发明的),都系锅具中的新秀,深受好评。
20世纪:铝制炊具和不锈钢炊具相继出现,并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
如今,炊具的材质早已是百花齐放,铁、不锈钢、陶瓷、 等等。
餐具的演变:
匕:原始社会,大家以手抓食。到了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进餐大多采用蒸煮法,主食米豆用水煮成粥,副食菜肉则加水烧成多汁的羹,人们使用匕(古代取食器具,长柄浅斗,形状像汤勺)进食。
勺子:据考古发现,远古中国人最早使用勺子进食是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勺子进食,与农耕文化的出现有直接的关联。中国新石器时代农作物品种主要是水稻和粟,分别适宜于湿润的南方和干旱的北方种植,这两种谷物都可以加上水煮成粥饭食用。热腾腾的粥饭,不便直接用手抓食,需要借用中介器具,于是最简单的勺子便被发明出来了。因为有了迫切的需要,于是人们随手捡来兽骨骨片或蚌壳,起初也许并没进行修整就用它取食了。后来人们不再满意骨片长长短短的自然状态,于是真正意义的勺子就被制作出来了。
进入青铜时代(约公元前0年)以后,中原地区仍然承续着新石器时代使用勺子进餐的传统,不仅继续使用骨质勺子,而且出现了铜质勺子。了西周时期,骨质勺子的使用已不如过去那样普遍了。
出现的铜质勺子,形制多仿照长条形骨质勺子。
从战国时代开始,窄柄舌形勺子成为了中国古代餐勺的主流形态,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战国勺子还采用了漆木工艺,出现了秀美的漆木餐勺。漆木餐勺同青铜勺子一样,造型亦取窄柄舌形勺的样式,整体髹漆,通常还描绘有精美的几何纹饰。
从唐代开始,出现了不少金银、瓷制的勺子。在这一大段时期,勺子的造型基本上承继了唐代细柄舌形勺餐勺的传统,区别仅在柄尾略为加宽而已。以后随着时代和餐饮的多样化发展,工艺水平逐渐提高,勺子也就变得更加实用、更加精致,形状也越来越多样化。
时至今日,大部分的勺子主要是不锈钢的了。
筷子:筷子古称“箸”,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箸历史已有多年。根据郑玄(东汉末年儒家学者)对《礼记》的注解,人们认为,筷子的出现是为了便于从“羹”中夹取食物。
碗:碗作为人们日常必需的饮食器皿,其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区别,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为口沿直径的二分之一,多为圆形,极少为方形。不断变化的只有质料、工艺水平和装饰手段。一般用途是盛装食物。上阔下窄的形态,放在平地上是不稳定的,考古学家推测,古人对碗的使用,可能是最初放在地上挖出的坑之内的。
制碗的材料有陶、瓷、木材、玉石、玻璃、琉璃、金属等;制作精美的古董碗常常是收藏家的 。
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最早的瓷碗是原始的青瓷制品,基本形状为大口深腹平底,使用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以后随着时代的演进,制瓷工艺的逐步改善以及人们的审美和实用要求的提高,碗的形状、纹饰、质量也越来越精巧,使用分工也越来越具体多样,如饭碗、汤碗、菜碗、茶碗等。画花装饰技法用于碗上,自唐长沙窑起始,至宋磁州窑过渡,经元青花激发,到明代才真正兴盛起来。明代最多的就是胎体轻薄、白底青花的饮食用碗。清代碗无论在哪一方面均胜过前朝,形状、釉色、纹饰更为丰富多样,工艺制作更为精巧细腻,素三彩、五彩、粉彩装饰的宫廷皇家用碗更让人叹为观止。
盘子:盘子的出现始于新石器时代,材质从陶、青铜、木材、瓷,到玉石、金银等,应有尽有。
2.烹饪方式的演变
在我国,烹饪是一门复杂的艺术,煎、炒、烹、炸、煮等各种烹饪手段层出不穷,做出的美食无不令人食指大动。但在炊具简陋,食材匮乏,作料稀少,甚至连盐都没有的古代,人们可吃不到这么美味的食物,那么我们的烹饪方式是怎样一步一步演化成一门艺术的呢?
1)史前熟食阶段:
人类学会了火的使用方法后,就有了最原始的烹饪。当时的烹饪方法非常简单,只有烧烤、燔炙、火煨之类。
2)陶器烹饪阶段:
由于有了陶制炊具,蒸、煮、炖等以水熟物的烹饪方法便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常用之法。
人们用陶制炊餐具烹煮谷蔬和肉食,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体会到某些菜与某些肉混合烹煮最适宜,味道 ,便有意识地加以选择使用,从而出现了原始的“调羹”。这种羹只是选择不同的菜与不同的肉相煮,没有加任何调味料,即“不致五味”,也被称为“太羹”。这时,烹饪则处于烹而不调的阶段。后来,人们学会了“煮海为盐”,便开始用盐作为调料。这样,烹饪就进入有烹有调的阶段,在烹制食物时使用起调味方法。
3)青铜烹饪阶段:
这一阶段的烹饪方法在改进完善烧烤燔炙和水熟法的基础上,新增了油熟法、物熟法两类,出现了熬、煎、炸、菹、渍、齑、网油、包烤等新方法。
这一时期,花椒、姜、酱、饴、蜂蜜等调味品也出现了,食物的味道开始变得丰富起来。
4)铁器烹饪阶段:
铁器烹饪阶段是中国烹饪物质文化发展的成熟期。
秦汉以后,由于将炼铁铸造收归国家规模经营,铁制炊具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提高,被广泛用于饮食烹饪之中。铁釜、铁镬、铁锅等具有耐高温、传热快的特点,一些高温快速成菜的油熟烹饪法如爆、炒、汆、煎、贴、烙等应运而生,并为烹饪工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秦汉及以后,烹饪法已发展为三大类型。一是直接用火熟食的方法,其中既有继承史前熟食至青铜器烹饪时期发展起来的燔炙烧烤法,并且以往单一的烧、烤法已派生出很多种,也有创新出的烘、熏、火煨等法。二是利用介质传热使食物成熟的方法,其中又分为水熟法(包括蒸、煮、炖、汆、焖、烹、卤、焰、汤煨、熬、煲、冲等),油熟法(包括爆、炒、炸、汆、煎、贴、烙、淋、泼等),物熟法(包括盐焗、沙炒、泥裹等)三种类型。三是通过化学反应制作熟食的方法,有泡、渍、醉、鲜、酱、糟、腌等法。
作料方面,对辣椒的使用,使得川、滇、黔、湘、陕等地的烹饪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尤其是四川风味菜更是善用辣椒调味,并由此体现出川菜风味的重要特色。
4)近现代烹饪阶段:
到了近现代(年以后),烹饪工具与生产方式有明显的变化,并趋于现代化;优质烹饪原料得到较快发展,品种增多;民族之间、地区之间、中外之间的烹饪文化与技术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现代营养学进入烹饪,与传统食治养生学说并存;创新筵宴大量涌现与饮食市场空前繁荣。
3.食材的演变
现代家庭常用的一些食材其实并不是我们本土的产品,而是从国外引进的。
从汉代至清末,由国外引进的品种有苜蓿、葡萄、石榴、胡瓜(即*瓜)、胡葱、胡麻、胡桃(即核桃)、胡椒、胡豆(即蚕豆)、西瓜、南瓜、芸苔、海枣、海芋、莴苣、菠菜、丝瓜、占城稻、胡萝卜、秣香、慈姑、茄子、番薯(即红薯)、辣椒、番茄、马铃薯、玉米、花生、洋白菜等数十种。
4.刀具的演变
在新石器时代,人们有了磨制的石刀、贝刀、骨刀及研磨、碾制粮食的石磨盘、石磨棒,还有陶制的刀、斧及俎案,开始对烹饪原料进行加工。
周朝前后,青铜刀具出现,厨师的刀工倍受重视,且日益精湛。周王室还将“割烹”列入内饔、外饔的重要职责之一。
秦汉时期,铁制刀具出现,它们比铜刀更耐磨,更锋利,为厨师提高刀工技艺创造了物质条件。
进入二十世纪后,不锈钢和各种 刀具出现。
5.从柴火到能源
木柴和秸秆:古代,大多数时候人们烧火都是使用木柴和秸秆等作为燃料。
煤: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煤作燃料的国家。
汉代前后,煤已被用来炼铁。到南北朝时,人们认识到煤具有燃烧火力足、火势旺的优点,并较容易运输,于是北方的家庭便盛行用煤作燃料来烹饪食物。唐代时,煤已成为全国常见常用的燃料。人们不仅直接用煤烹饪,而且进一步将其加工后使用。如当时人用的金刚炭就是一种加工后的合成炭,“方烧造时,置式以受柴,稍劣者必退之,小炽一炉可以终日”。韦陟家的“黑太阳”也是一种合成炭,其形制类似于当今的蜂窝煤球。北宋以后,煤作为烹饪熟食的能源,已成为餐馆和家庭必不可少的燃料,大有代替价格较贵的木炭之势。
现代能源:城市中主要使用的是煤、煤气、天然气,另外还有 石油气、汽油、柴油、太阳能、电能等,部分农村则使用沼气。用这些能源加热制作食物,省时、方便、卫生。
6.名菜故事
佛跳墙:
佛跳墙原名“福寿全”,光绪二十五年(年),福州官钱局一官员宴请福建布*使周莲,他为巴结周莲,令内眷亲自主厨,用绍兴酒坛装鸡、鸭、羊肉、猪肚、鸽蛋及海产品等20多种原、辅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寿全。周莲尝后,赞不绝口。问及菜名,该官员说该菜取“吉祥如意、福寿双全”之意,名“福寿全”。
后来,衙厨郑春发学成烹制此菜方法后加以改进,口味胜于先者。到郑春发开设“聚春园”菜馆时,即以此菜轰动榕城。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来尝此菜,当福寿全上席启坛时,荤香四溢,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触发诗兴,当即漫声吟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同时,在福州话中,“福寿全”与“佛跳墙”发音亦雷同。从此,“佛跳墙”便成了此菜的正名。
叫花鸡:
叫花鸡起源于宋朝末年,当时战乱四起,民不聊生,一个叫花子偷了一只鸡,却不知如何食用,遂用荷叶裹鸡,外层用泥巴糊严,置火上慢慢烤熟,食用甘美异常,故因此得名。
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是由清朝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丁宝桢所创。他对烹饪颇有研究,喜欢吃鸡和花生米,并尤其喜好辣味。他在山东为官时曾命家厨改良鲁菜“酱爆鸡丁”为辣炒,后来在四川总督任上的时候将此菜推广开来,创制了一道将鸡丁、红辣椒、花生米下锅爆炒而成的美味佳肴。这道美味本来是丁家的私房菜,但后来尽人皆知,成为了人们熟知的宫保鸡丁。所谓“宫保”,其实是丁宝桢的荣誉官衔,丁宝桢治蜀十年,为官刚正不阿,多有建树,于光绪十一年死在任上,清廷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追赠“太子太保”。“太子太保”是“宫保”之一,于是,为了纪念丁宝桢,他发明的这道菜由此得名“宫保鸡丁”。
九、厨房里的文学知识
1.古诗
《新嫁娘》(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猪肉颂》(宋·苏轼)净洗铛,少着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七步诗(东汉·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成语
馋涎欲滴:馋得口水都要滴下来了。形容极其贪馋的样子。
食指大动: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
3.典故:
曾子杀猪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是孔子的弟子。)
曾子的夫人要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她就对儿子说:“你回去,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结果,她刚从集市上回来,就看到曾子正准备杀猪。她说:“我不过是开玩笑罢了,你居然信以为真了。”曾子说:“孩子年幼无知,经常从父母那里学习知识,听取教诲。如果我们现在说一些欺骗他的话,等于是教他今后去欺骗别人。虽然做母亲的一时能哄得过孩子,但是过后他知道受了骗,就不会再相信妈妈的话。这样一来,你就很难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了。”
食指大动
春秋时期,郑国有两位公子,一个叫公子宋,一个叫子家。一天早晨,他们一起上朝时,公子宋的食指忽然动了一下,他便跟子家说:“看来今天又要有好吃的了,不知道今天可以尝到什么美味?”
就在子家半信半疑时,他们听见内侍向厨房说:“昨天楚国派人送来一只大鳖,郑灵公下令煮来让文武百官一同品尝。”
两人听到这番话,不禁笑了起来。郑灵公问他们什么事情如此开心,子家赶紧向郑灵公说明公子宋食指挑动果然灵验之事。
郑灵公听完后,也笑了笑说:“公子宋的食指灵不灵,还得通过我这一关呢!”
后来鳖羹分配到公子宋时刚好分完,郑灵公就大笑说:“这回你的食指不灵了吧!”
没想到公子宋竟然走到郑灵公的座位前,把食指伸到鼎里,沾汤来尝一下,并说:“谁说我的食指不灵,我不是尝到美食了吗?”(这就是“染指”的来历)
郑灵公看到公子宋在文武百官面前竟敢如此胆大妄为,藐视国君的权威,非常生气。此时,郑灵公已心生杀意。后来借着一些理由,郑灵公想要派人把他给杀了,没想到公子宋先发制人,杀了郑灵公。公子宋一定没有料到,他灵验的食指虽然让他品尝到了美食,却也让自己 背负了弑君的恶名。
为什么公子宋只是用手指“沾染”了一下鼎中的鳖汤,郑灵公就差点把他杀掉呢?这是因为鼎在先秦是权力的象征,任何人不经君王的允许随意沾取鼎中之物,就是对君王权力的觊觎,是对统治地位的挑战。因此,人们用“染指”来比喻牟取非分的利益。这场变故后,郑国大乱,公子宋最终也被杀,暴尸于朝。
4.君子远庖厨
过去,很多人都认为,厨房是女人的地盘,男人下厨是一种丢人的表现,谓之“君子远庖厨”。但“君子远庖厨”真的是说男子不该下厨做饭吗?
《君子远庖厨》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上》:
节选:
孟子说:“我曾经听人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
孟子说:“……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去;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所以,“君子远庖厨”其实说的是君子要仁慈(虽然这个仁慈有点眼不见为净的意味)。
十、厨房里的趣味小实验
1.变大的橡皮糖
所需材料:橡皮糖、水、玻璃杯
实验过程:向玻璃杯中倒入一些凉水,并放入几颗橡皮糖。之后,小朋友们需耐心等到第二天才能看到实验结果。
第二天,小朋友们就可以将橡皮糖从水里拿出来了。你们会发现,橡皮糖变大了!小朋友们可以将变大后的橡皮糖与袋子里剩下的橡皮糖进行比较,不过也许剩下的橡皮糖都被你吃光了!
原理解释:橡皮糖的主要成分是明胶,明胶极容易吸收水分膨胀变大。
2.巧开罐头瓶盖
所需材料:1瓶罐头、温水
实验过程:1.拿起罐头,先试着去拧开瓶盖。如果能很轻松打开瓶盖,就不要拿它来做实验。等找到一瓶打不开的食物时再来做这个实验。
2.将罐头瓶放在温水下冲洗。水的温度要保持适中,以防止烫伤手指。
3.数30秒。在这30秒内,不停用温水冲刷罐头瓶盖。时间到了之后,将罐头瓶擦干,然后再次尝试去拧罐头瓶的盖子。
原理解释:
在高温下,物体膨胀的速度是不同的,金属的膨胀速度要远远高于玻璃的膨胀速度。也就是说,玻璃瓶的瓶盖膨胀速度高于玻璃瓶自身的膨胀速度,因此我们能轻松地打开瓶盖。
十一、创意餐点
(好学堂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解放身心,释放潜能,体验中学,游戏中教。
用美景、美音、美图、美文,美化心灵。
-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haiyuf.com/hyzp/9262.html